机器人捍卫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2014-6-26 9:47:19 点击:
最近的三则新闻连在一起读别有意味,一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制造的实际成本接近美国,首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快;二是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买家,去年全球五分之一的机器人都是被中国买走;三则是海尔裁员,有媒体调查发现这和机器人的使用有关。三则新闻联系起来,揭示出一个不太为人熟悉的新动向:劳动力紧缺下,机器人可以继续捍卫并升级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在进行焊接作业的工业机器人
“危”:生产效率、能源价格拼不过美;劳动力成本敌不过印尼
随着工人工资福利的不断上涨,中国制造不能再靠着低劳动力成本赚取优势
波士顿咨询公司比较了全球前25名出口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该调查认为,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印度尼西亚、印度、墨西哥、泰国、中国大陆,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台湾和美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低主要是低在用工上,墨西哥则劳动力成本和中国持平,但是能源消费低。而对于美国,该咨询公司的合伙人瑟金称,中美制造业成本正逐渐趋同的首要原因是中国的劳动成本正与日俱增,而美国的生产率更高且能源成本更低。的确,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另一份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报告中,就提到一个数据,“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百分之十。”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制造业成本指数反映出中国制造不能再靠劳动力成本优势
劳动力成本上升,威胁到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一般来说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是个趋势,2013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公开场合首次承认中国人口和劳动力供应格局出现变化。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以来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他说,“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在2012年减少了345万。”其二,则是年轻一代工人的流动性更强,对工作的福利要求也比上一辈要高得多。很多企业都苦于“不好管”。
于是,有外企迁厂去印尼,也有国企赴美办厂,难道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保?
那么,比劳动力成本,拼不过印尼、印度、泰国,比能源价格和生产效率又敌不过美国、墨西哥之下,担心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事实上,某些附加值不高的工厂确实从中国迁往了东南亚,而中国企业也开始赴美办厂,利用美国便宜的页岩气资源。
“危”之下,革新之机来了,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买家
对症下药一:对付劳动力不足——机器人这种新鲜事物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海尔裁员事件据说和机器人有关
机器人的劳动效率要高得多。一个直观的例子是,佛山某公司利用机器人来进行焊接操作,该公司的技术部负责人就表示,“目前一台机器人能同时焊接不止一种产品,相当于原来的2—4个人的工作量,效率是原来的2.5倍。”而在海尔裁员事件后,有记者去采访了不少的家电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中国著名的家电厂家几乎都引入了机器人进行工作,而且都很肯定机器人的效率。并且,随着机器人的量化生产、使用,其本身成本也在下降,甚至比预估的还快。某电机公司就表示,每引进1台小型多关节机器人,可以代替2名工人的工作量,在2年里即可收回成本。而在5年前,收回成本则需要3~4年。与人工费上涨相反,机器人成本的收回时间正在缩短,这也将促进机器人的普及。
对症下药二:对待新一代工人的待遇——操作机器人是吸引年轻人的“酷”活儿
比较意外的是,目前在有的中国企业实践中,机器人还显示出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操纵机器人很酷,所以反而很吸引有挑战精神和朝气的年轻劳动力。另一方面,机器人对于改善工作环境也是大有好处,那些脏乱差的工作,机器人都能做,一家本土机器人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就说,“机器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工人从恶劣的生产环境中解放出来,基本杜绝尘肺病。”所以,人们甚至把企业文化和机器人联系起来,很有期许。
既然是针对两大难题的灵丹妙药,中国成为第一大买家顺理成章
机器人能够如此有效地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劳动力难题,大批引进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更何况,比人更稳定、可靠的工业机器人也能够促进多年来一直说的产业升级换代,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中国每年机器人进口量平均增幅达36%。而2013年中国购买了36560台工业机器人,较2012年增加了近60%,排第一。第二、三位分别是日本和美国。这也大大超乎业界之前的预计。尽管由于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巨无霸,目前的机器人存量还不够,也比不上老牌的工业机器人强国日本,不过势头迅猛。而德国劳动研究所(IZA)所长早前就撰文称,这是中国的远大抱负,也挑战着西方国家。的确,在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大国中,也看不到中国以外的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名字,像是印度,去年的购入量就只是一千出头。
中国购入工业机器人数量在去年反超日本成为第一
但,机器人捍卫和升级世界工厂地位时,也带来两大“人”的难题
教育难题:机器人也需要人来操作维护,这又是一场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艰难赛跑
其实,机器人也会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准确说是劳动者素质的错位。机器人需要高级的技工人才进行维护,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而这两者无疑都是稀缺的。不过,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个世界难题。对此,一篇名为《人类仍是自动化的主人》的文章就说得很透彻,该文章把机器人时代称之为相对于电力、内燃机带来的工业机械化后的“第二个机器时代”。文章说,过去我们强调对事实的记忆,以及执行详细指令的能力,这种技能曾经很有意义。但计算机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了,而且进步越来越快。因此未来我们必须革新教育,并促进终生学习。人类在第二个机器时代将扮演重要角色。但许多公司在寻找所需不同技能层次的雇员时遇到困难,这表明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预测就是,发展中经济体将有9500万人因低技能而失业。
工人和机器人配合作业
的确,人们对机器人的期许就是,把那些脏活累活,机械得很的活都交给机器人去做,而解放出来的人类去从事更加高端的岗位,不那么累,技术含量更高,幸福指数也更高。不过,倘若教育跑不赢技术的话,那么一切徒劳。目前中国引入的机器人总量不多,许多企业也遇到到招人难题,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相应人才来。当然,目前,职业教育的推进政策是个利好,不过依然让一些教育专家担心,这些职业学校是行政导向而不是市场和就业导向,培养不出市场所需要的人。
分配难题:收入分配可能更悬殊,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升级版世界工厂好处是个大疑问
机器人高工作效率,意味着会淘汰很多人。同时,按照目前国内的经验,除了高级技工外,机器人也需要普通工人配合操作,不过这个工作技术含量极低,两天培训就能上岗,可替代性简直百分百。这些情况就意味着那些低技能工人面临的更低收入或者失业困局,而且这个群体为数不小。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德国劳动研究所(IZA)所长所说的那样,“(中国政府)希望看到薪资水平增长,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国内消费,还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企业为全球市场生产更先进的产品。经营大规模的组装工厂不再被视为确保中国经济未来的可行途径。为了实现目标,中国需要训练有素、待遇丰厚和干劲十足的工人。使用机器人从事繁重低级的工作符合这一战略。”
但是理想归理想,机器人的普及是否让低技能的穷人更穷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议题。美国两位大学学者就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或许会让后代的处境总体上变得更糟。工人被机器人取代,他们的收入也将转移到机器人的所有者手里,这些工人多数将“被退休”,他们的存款想必会比年轻人还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将降低,因为年轻人再也无法承担相关费用;对机器的投资也将减少,因为整个经济中的储蓄规模也将缩减。
也就是说,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到底是只让一部分人享受到而扩大贫富差距,还是让大部分人都能够分一杯羹是机器人被广泛使用后的一大议题,而这又牵扯到对于低收入低技能或者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技能培训问题。
结语
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全球第一大买主的速度很快,许多分析都认为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举动。尽管目前机器人运用还是更多集中在汽车工业和合资企业,不过走势看好。解决劳动力短缺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设想都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只是,如何做好技术教育和收入分配是两道重要的议题,技术发展的成果应该让更多的人尝到。
摘自中国机器人网
- 上一篇:浅谈涂装机器人将在重庆制造工业革命 2014/6/30
- 下一篇:公司新版网站正式上线 2013/9/22